服务于会员的需要服务于行业的发展服务于政府的桥梁

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资讯> 技术前沿

AI赋能汽车产业加速探索出行新未来

发布于:2025-05-08

智能座舱系统与乘客开启拟人化对话,为乘客提供丰富的车内交互与娱乐体验;人形机器人以流畅且精准的姿态开展导购服务,为观众细致介绍车型亮点……在2025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的展馆内,各种各样的智能化场景随处可见。

这场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的科技盛会,不仅全面呈现了汽车产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方向演进的发展脉络,更揭示了 AI技术对汽车行业生态重构的深远影响。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浪潮中,汽车企业、科技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正加速探索未来出行的无限可能。

争相竞逐智能化

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产品作为科技与创新融合的典型代表,凭借其前沿的技术与独特的魅力,成为本次车展的亮点。

步入展区,观众首先被“动起来”的科技所震撼。在小鹏汽车展台前,人形机器人 IRON正与观众进行碰拳互动,还能做招手、打招呼、点赞等动作;奇瑞汽车的墨茵机器人化身导购,向观众介绍飞行汽车的参数,其机械臂能够精准完成递送饮料等动作,引来人群阵阵惊叹。

飞行汽车成了展区里另一个吸引关注的“人气王”。小鹏汇天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通过折叠设计实现陆空形态切换,预计2026年可交付首批用户;奇瑞汽车自主研发的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展现了未来出行的创新理念;广汽高域飞行汽车推出的多旋翼飞行汽车凸显场景灵活性,计划于年内开启预订;中国一汽也带着分体式飞行汽车红旗“天辇1号”亮相车展,将于今年实现首飞。

在产业链具备优势的大背景下,相关政策正推动企业加速布局“飞天”赛道。中国民航局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

这些新锐产品的背后,是AI技术与汽车工程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需要 AI大模型支撑自主决策与交互能力,飞行汽车的运作则依赖高精度导航与多模态感知系统。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何小鹏表示:“十年前,新能源汽车尚处于新兴阶段,属于较为新颖的事物;如今,它已成为车展中的绝对主力品类。我认为在下一个十年,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产品也将逐步增加在车展中的曝光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车展现场。”

AI重塑人车关系

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本届车展聚焦智能网联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全面展现了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的转变。各大车企纷纷在智能化赛道上加大投入、积极竞争,AI技术正在逐步重塑并重新定义“人车关系”。

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驾驶辅助系统及“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推动智能网联车型价格下探至20万元车型市场;大众汽车集团发布了专为中国复杂多样路况打造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计划于2026年应用于全新智能网联车型;华为鸿蒙智行通过全系车型的展示,呈现了其在智能安全领域的技术突破。

尽管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但是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的界定等问题依然备受关注,智能化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也面临着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2月25日,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近期,华为联合多家车企发起倡议,强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绝不能背离安全这一初衷”。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也宣布启动 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等活动。这意味着,推动行业建立统一的智能驾驶安全标准将成为智能驾驶领域未来发展的重点。

业内人士表示,从飞行汽车的概念验证到机器人服务的商业闭环,从单车智能到车路云协同,本次上海车展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更构建了一个“智联生态圈”。AI技术推动汽车产业迈向“移动智能终端”是大势所趋,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完善法规与用户教育,以实现“人—车—路—云”生态协同,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