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会员的需要服务于行业的发展服务于政府的桥梁

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资讯> 技术前沿

储能传感器明确三大核心发展方向

发布于:2025-10-28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储能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调节器”。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推动能源体系降本增效,更关键的是能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间歇性电能”转化为“稳定可调电能”,是新能源规模化并网的核心支撑。因此,储能智能化水平不仅决定其自身效能,更直接影响能源结构转型成效,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竞争的关键领域。从全球视角看,储能智能化已从“技术探索期”迈入“规模化应用期”,基本形成了“中国规模化、欧美精细化、日韩技术化”的发展格局。其中,欧美以精细化调度为核心优势:欧洲聚焦分布式储能智能化,美国侧重电网级储能调频,部分方案更通过“电池+氢能+AI”架构实现跨时空能源优化。在此格局下,中国虽在规模化应用上领先,但高端传感器、核心算法等领域仍依赖进口;欧美日韩虽技术精细化程度高,却受限于新能源装机规模影响而滞后。不过,随着BMS(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化与集成化升级,以及AI技术在储能智算领域的突破,全球储能智能化的竞争将进入新维度。

储能系统的主流类型、技术特性与应用场景

储能系统并非单一技术范畴,而是根据能量存储形式分为“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新型储能”三大类,不同类型的工作原理、运行特性差异显著,这也决定了其对传感器技术的适配需求各不相同。

电化学储能:当前主流,聚焦安全与效率

电化学储能通过电池化学反应实现能量存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类型(2024年全球占比超70%),包括锂电和液流电池储能两类。

锂电储能的最大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150Wh/kg~300Wh/kg)、响应速度快(毫秒级),因此特别适用于电网调频、用户侧储能等对响应速度要求高的场景。2024年全球锂电储能装机量已达840GW,其中中国占比65%(约546GW)。

液流电池储能则以使用寿命长(10000次循环以上)、安全性高(无热失控风险)为核心优势,更适合长时储能(续航时间4小时以上)场景。2024年全球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达35GW。

由于“电池性能衰减”与“安全事故”是主要风险,因此对传感器的“精度”与“实时性”要求极高。比如锂电储能需要实时监测每个电池单体的电压(精度需控制在±0.1%以内)和温度(精度±0.3℃),液流电池则需重点监测电解液浓度(精度±0.5%),以此来避免电池性能过快衰减,同时防范热失控等安全风险。

机械储能:技术成熟,侧重长时与大容量

通过机械运动实现能量存储,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设计使用寿命20~30年),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和飞轮储能两类。

抽水蓄能以容量大(GW级)、单位成本低为突出优势,是电网基荷调节的核心选择。2024年全球抽水蓄能装机量达300GW,中国占比40%(约120GW)。

飞轮储能凭借响应快(毫秒级)、使用寿命长(20年以上)的特点,更适合短时调频(续航15分钟以内)场景。2024年全球飞轮储能装机达15GW。

机械储能风险在于“机械部件磨损”,这就要求配套传感器具备良好的“抗振动”与“耐老化”性能。例如抽水蓄能电站需监测水轮机轴承的振动情况,传感器抗振等级需≥2000g;飞轮储能则需实时监测转速,精度需达到±1r/min,通过这些数据及时发现机械部件的早期磨损,避免故障扩大。

新型储能:未来方向,聚焦极端场景

新型储能是应对未来能源多元化需求的关键技术,预计2030年全球占比将超20%,目前核心包括氢能储能、熔盐储能两类。

氢能储能通过“制氢-储氢-氢发电”的全流程实现能量存储,最大优势是储能周期长(可跨季节存储)、零碳排放,非常适合偏远地区供电或工业领域长时储能。2024年全球氢能储能装机达20GW。

熔盐储能则通过熔盐储热、换热发电实现能量循环,耐高温(工作温度600℃+)、储热效率高(90%以上)是其核心优势,主要适配光热发电配套场景。2024年全球熔盐储能装机达15GW。

新型储能的运行环境往往更极端,因此对传感器的“耐温耐压”性能要求极高。比如氢能储能需监测储氢罐压力,传感器量程需覆盖0~100MPa,且必须具备抗氢脆特性;熔盐储能则需监测熔盐温度,传感器耐温需达到600℃以上,精度控制在±0.5℃,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极端运行条件,保障系统安全。

储能传感器技术壁垒与发展趋势

储能传感器并非通用工业级传感器的简单适配,而是需要针对储能系统的运行特性,满足“极端环境适应”“长使用寿命可靠”“多参数集成”三大特殊要求,也构成了储能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壁垒。同时,随着储能智能化向“更高精度、更优协同、更低成本”方向深化,传感器技术也呈现出明确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储能系统升级提供支撑。

储能传感器的特殊性:三大核心技术壁垒

一是极端环境适应性,耐受 “高低温、高压、强腐蚀”。储能系统的运行环境往往复杂苛刻,传感器需要突破“极端参数”限制,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自身的可靠性。在高低温适应上,锂电储能在东北地区冬季环境温度可低至-40℃,传感器漂移从原标定的±0.1%劣化至±0.5%,导致SOC预测误差扩大;储能专用温度传感器需通过特殊材料(如石墨烯复合膜)与温度补偿算法,在-40℃~85℃范围内保持±0.3℃的精度,确保低温下数据可靠。熔盐储能运行环境则截然相反,熔盐工作温度普遍在600℃以上,部分高温熔盐储能甚至达到700℃,传统金属传感器在该温度下会发生材质软化、性能失效,因此熔盐温度传感器需采用耐高温陶瓷(如氧化铝陶瓷)作为基底,搭配贵金属电极(如铂-铑合金),才能在600℃+环境下稳定工作,且精度需控制在±0.5℃以内,避免因温度监测偏差导致熔盐凝固或过热。

在高压与强腐蚀方面,氢能储能的储氢罐压力通常达到70MPa(部分高压储氢甚至达100MPa),传统不锈钢压力传感器在长期高压氢环境下会发生氢原子渗入金属内部,称为“氢脆”现象,导致材料韧性下降、开裂,使用寿命从5年缩短至2年,因此氢能专用压力传感器需采用抗氢脆合金(如哈氏合金C276)制作膜片与外壳,同时优化封装工艺,确保在100MPa压力下无泄漏、无性能衰减。液流电池储能的电解液具有强腐蚀性,如全钒液流电池的硫酸钒电解液,普通金属传感器接触电解液后会发生腐蚀,导致测量精度下降,因此液流电池的电解液浓度传感器需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等耐腐蚀材料作为外壳,电极则选用铂铱合金,在强腐蚀环境下仍能保持±0.5%的浓度测量精度,设计寿命达8年以上。

二是长使用寿命可靠性,匹配全生命周期。储能系统传感器设计使用寿命普遍较长:电化学约10~15年,机械储能20~30年,新型储能(如氢能、熔盐)也要求15年以上,这就意味着传感器寿命需与储能系统“同周期”,否则频繁更换传感器会大幅增加运维成本与停机风险。传统工业级传感器的设计使用寿命通常仅3~5年,难以满足储能需求,因此储能传感器需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优化上突破寿命瓶颈。

以锂电储能的单体电压传感器为例,通过电磁感应供电方式、采用射频通信无线连接,同时采用一体化封装结构,避免焊点疲劳问题,使用寿命可延长至10~15年。机械储能的振动传感器面临类似挑战,抽水蓄能电站的水轮机运行时会产生持续振动振幅可达0.1mm,传统振动传感器内部压电元件易因长期振动发生碎裂,而专用振动传感器通过多层压电陶瓷、增加硅胶减震垫缓冲结构,可在2000g抗振等级下稳定工作15年,基本满足抽水蓄能设计使用寿命要求。

此外,长期可靠性、稳定性、精度等指标也是重点和特殊考虑的关键因素。

三是多参数集成,满足“轻量化”需求。传统储能传感器部署通常采用温湿度、电压电流、气体、压力等指标“单一参数单独监测”模式,传感器数量庞大。不仅增加设备成本,还会导致布线复杂、数据传输压力大,同时占用大量储能舱空间,影响系统集成效率。

因此,突破“多参数集成”与“数据融合”技术壁垒,多参数复合和多器件整合,实现“一器多测”的模块化成为关键。例如,南网传感科技的“南网极目”微型智能传感器采用MEMS工艺技术,集成了温度、湿度、振动在内的多项监测功能。具有体积小,低功耗、长续航的特点,一次充电可持续工作数月至数年之久,且环境适应性强,能在各种极端天气条件下稳定运行。可部署于储能设备的各个角落,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关键信息实时回传至云端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的即时判断和预警。

多参数集成难点在于“不同参数测量原理的兼容性”。温度测量基于热敏电阻原理,电压测量基于分压原理,气体测量基于电化学原理,三种原理集成在同一模块中易产生信号干扰。电压毫伏级微弱信号可能被气体传感器的电化学噪声干扰,导致电压测量精度下降。因此,集成传感器需通过“信号隔离”技术(如光电隔离、电磁隔离)分离不同参数的测量信号,同时优化电路设计,减少噪声干扰,确保各参数测量精度不低于独立传感器。此外,集成传感器还需考虑供电兼容性,通过高效电源管理模块,为不同参数测量单元提供稳定供电,避免因供电波动影响测量性能。

储能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三大核心方向

随着储能系统向“更高功率、更极端工况”发展,智能化也随之向“更高精度、更优协同、更低成本”方向迈进,结合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储能传感器将呈现“极端性能突破”“AI深度融合”“网络协同互联”三大明确趋势。

一是极端性能突破,向“更高精度、更宽量程”迈进。伴随着锂电储能向-60℃低温、80℃高温环境拓展,氢能储能向150MPa超高压储氢发展,熔盐储能向800℃超高温发展,这就对传感器各项性能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极限突破,从敏感机理与材料、结构设计与工艺、环境试验与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技术创新,尤其需要进行场景化协同和多数据融合等理念创新。比如量子传感技术创新与应用,石墨烯、碳化硅、氧化镓等材料技术突破,使得储能传感器的耐温范围可覆盖-60℃~1000℃,耐压范围覆盖0~200MPa,精度水平较当前提升1~2个数量级。

二是AI深度融合,从“数据采集”迈向“智能分析”。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传感器将与其深度融合,实现“多维度数据采集-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故障判断及异常预警”一体化,从“被动采集”转向“主动感知”。一方面,传感器将内置边缘计算芯片与轻量化AI模型,实现本地化智能分析。同时,AI模型可通过学习历史数据,优化采样策略,正常运行时降低采样频率(如1次/分钟),异常工况时提高采样频率(如1次/毫秒),减少70%以上的无效数据传输。另一方面,AI技术将实现传感器的“自校准”“自诊断”“自修复”。

三是网络协同互联,支撑“储能集群-电网”全局调度。随着储能系统从“单体运行”向“集群化、网络化”发展(如区域储能集群、虚拟电厂),传感器需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储能内部-储能之间-储能与电网”的全链路数据协同,支撑全局调度优化。在储能系统内部,将基于5G-A(第五代移动通信增强版)与工业互联网协议(如OPC UA)构建“传感器网络”,实现所有传感器数据的实时互通;在储能集群与电网之间,传感器数据将接入区域能源调度平台,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这种网络协同不仅需要传感器具备高速通信能力,还需统一数据标准,避免因数据格式不兼容导致调度效率低下,目前国内已启动《储能传感器数据传输标准》制定,预计2026年正式实施。

储能传感器的市场规模预测与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储能传感器作为储能智能化的核心部件,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同时在技术国产化、应用场景拓展、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将迎来多重发展机遇,成为能源领域的新兴增长点。

市场规模预测:全球与中国市场双增长

从全球市场来看,2024年全球储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200亿元(其中电化学储能120亿元、机械储能50亿元、新型储能30亿元),随着储能装机量的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以上。

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储能传感器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年中国储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97.5亿元(全球占比48.75%),其中电化学储能72亿元、机械储能22.5亿元、新型储能15亿元。根据中国新型储能相关发展规划,2030年中国储能装机容量将达3TW,带动储能传感器需求大幅增长。预计2030年中国储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520亿元,全球占比提升至52%,其中电化学储能280亿元、新型储能160亿元、机械储能80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西北(青海、新疆)、华北(河北、内蒙古)、华东(江苏、广东)将成为主要市场,这些地区新能源装机集中、储能项目密集,传感器需求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

发展机遇:国产化、场景拓展与产业链协同

一是核心技术国产化:突破进口依赖,降低成本。目前,储能传感器中高端市场仍依赖进口,例如量子气体传感器、抗氢脆压力传感器等高端产品,80%以上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企业,进口产品价格是国产的3~5倍,且交货周期3~6个月,影响储能项目建设进度。随着国家对能源安全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视,储能传感器国产化将迎来政策与资金双重支持。一方面,政策层面将加大扶持力度,将储能传感器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国产化研发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对采用国产传感器的储能项目,在电价补贴、并网优先级上给予倾斜。另一方面,技术层面将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加速突破,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如南网传感科技等)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聚焦量子传感、抗极端环境材料、AI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展开创新研究,降低产品进口比例和成本价格,大幅降低储能项目成本。

二是应用场景拓展与延伸:从“电网侧”向“多领域”。当前储能传感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网侧储能(如大型风光储基地),未来将向用户侧、工业侧、交通领域等多场景拓展,打开新的市场空间。随着分布式光伏的普及,用户侧及微电网储能对温度、电压、电流等传感器将成为新需求和增长点。同时,农村微电网、海岛微电网等场景对储能传感器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这些场景往往面临极端环境(如海岛高湿度、高盐雾),需专用耐环境传感器,市场溢价可达普通传感器的2~3倍。工业侧储能与绿电消纳将推动传感器需求。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为实现“双碳”目标,需匹配绿电(如光伏+储能供电),这类场景不仅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对产品使用寿命与可靠性指标也会大幅提升。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车储联动与车网互动(V2G)模式将逐步落地,车用动力电池可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参与电网调度,这就需要在充电桩、车载储能系统中部署电压、电流、SOC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状态,确保V2G安全运行,相关需求将成为储能传感器的又一新增长点。

三是产业链协同:构建完整产业生态体系。储能传感器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核心技术突破,还需构建“研发-生产-应用-运维”全产业链协同生态,打破企业间的技术壁垒与数据孤岛,实现“技术-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目前,国内传感器企业多聚焦于硬件制造,缺乏对储能场景的深度理解;而储能系统集成商虽熟悉应用需求,却缺乏传感器核心技术掌控和研发能力。未来,可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储能传感器联合研发中心”,整合高校(传感器材料与算法研究)、科研机构(核心器件开发)、传感器企业(硬件制造)、储能集成商(场景需求反馈)的资源,形成“需求牵引研发、研发支撑应用”的模式,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推动“数据互通+标准统一”。解决不同厂商的传感器数据格式各异,导致储能系统无法统一接入数据,形成“数据孤岛”。

未来,需依托行业协会(如中国储能协会、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制定《储能传感器数据接口标准》,明确数据传输协议、格式、精度等级等要求,确保不同厂商的传感器数据可互通。同时,推动传感器数据与储能运维平台、电网调度平台的对接,将传感器监测的电池状态数据接入储能运维平台,实现“传感器故障预警-运维工单生成-维修进度跟踪”的闭环管理;同时将传感器数据接入电网调度平台,为电网调频、调峰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引领储能智能化,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从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来看,储能传感器的核心价值与发展路径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储能智能化若无精准感知则将无从谈起。无论是电化学储能的电池SOC/SOH预测、机械储能的机械部件健康监测,还是新型储能的极端环境适应,都依赖于传感器提供的实时、高精度数据。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部署全维度传感器的储能系统,其安全风险降低60%以上、运行效率提升15%以上、设备使用寿命延长20%以上,充分证明了传感器技术的核心支撑作用。第二,与传统工业传感器相比,储能传感器面临更复杂的运行环境(高低温、高压、强腐蚀)、更长的使用寿命要求(10~15年)、更紧凑的安装空间,这就要求在材料选择(如抗氢脆合金、耐高温陶瓷)、结构设计(如无线无源、一体化封装)、信号处理(如信号隔离、噪声抑制)上实现突破,才能满足储能系统的特殊需求。第三,未来储能传感器将向“极端性能、AI融合、网络协同”方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在技术层面,量子传感、新型材料技术将推动传感器精度提升1~2个数量级,AI与传感器的深度融合将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的升级,5G-A网络将支撑传感器数据的全局协同;在市场层面,2030年全球储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中国将成为核心增长极,同时国产化率将超90%,彻底打破进口依赖;在应用层面,传感器将从电网侧拓展至用户侧、工业侧、交通领域,形成多场景覆盖的市场格局。

从“双碳”目标视角来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储能智能化水平,更关系到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成效。通过传感器支撑的储能智能化,可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率、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未来,随着产业链协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应用场景的逐步拓展,储能传感器将不再是简单的监测器件,而是成为“储能系统与电网、用户互动的核心纽带”,真正引领储能智能化进入“全自动、高可靠、高效率”的新时代,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低碳运行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