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会员的需要服务于行业的发展服务于政府的桥梁
公告:
发布于:2025-08-25
BC电池技术(背接触电池技术)迎来起势之年。
近期,爱旭股份发布的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凭借ABC技术的差异化优势,在今年第二季度率先实现扭亏为盈。与此同时,BC电池技术另一领军企业——隆基绿能也在半年度业绩预告中宣布大幅减亏,并表示报告期内,其HPBC 2.0组件产品逐步投入市场,签单量及出货量快速增长。
“BC电池技术已成为晶硅电池组件发展的必然选择。”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BC电池技术优势的显现,行业内从事BC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2025年将是BC产能的爬坡之年,BC产品真正发挥作用将会在2026年。
晶硅电池的“终极技术”?
提升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度电成本是光伏产业永恒的主题。随着p型电池转化效率逐渐接近天花板,光伏行业已步入n型时代。目前主流的n型电池技术有TOPCon、异质结(HJT)、BC等。
今年以来,BC电池技术凭借高转换效率和高性价比等优势,在由TOPCon主导的市场中迅速崛起,成为一大“黑马”。
据了解,BC电池(Back Contact Cell)是一种将电池的正负电极全部置于背面、正面无任何栅线遮挡的光伏电池技术。其主要特点是正面无栅线、无遮挡,这可以增加电池吸收太阳光照射的面积,从而提高转换效率,发出更多电量。
“晶硅电池性能主要取决于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介绍,从光学性能优化方面考虑,BC产品正面没有栅线,可将转换效率提升0.5%至1%;从电学性能优化方面看,钝化技术是核心,BC电池的钝化接触已经达到非常好的水平。此外,BC技术可以分别优化电池正面和背面效率,避免了其他结构中正面性能受背面设计制约的问题。
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表示,BC电池技术已成为晶硅电池组件发展的必然选择。他指出,在电池层面,BC技术代表了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的极限。理论上,晶硅电池技术的极限效率为29.56%,目前能够趋近这一数值的技术路径只有BC技术,高于TOPCon和HJT的28.7%与28.5%;在组件层面,BC技术采用单面焊接,可实现“满屏”布局,使得组件的屏占比较常规产品提升7.2%。此外,其他技术要正背面焊接,硅片容易隐裂,单面焊接的可靠性更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爱旭股份的ABC技术已与其他路线拉开了1%~2%的效率代差,ABC常规组件量产交付效率已达24.6%,ABC第三代满屏组件的量产效率更是进一步提升至25%。
此外,BC电池技术是一种平台型技术,具备与优异的电池技术叠加的能力,可与TOPCon、HJT和钙钛矿等技术相结合,从而突破单一技术路线的效率瓶颈。例如,IBC技术可分别与TOPCon、HJT及P型电池结合,形成TBC、HBC和HPBC等。
“在光学和电学性能都优化之后,BC电池技术可以说是晶硅电池的终极技术。”沈文忠说道。
BC电池技术阵营不断扩容
随着BC电池技术的价值获得行业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BC阵营。
隆基绿能和爱旭股份作为较早明确BC电池技术路线的企业,已率先推进相关产品落地。从具体来看,隆基绿能于2022年11月发布第一款基于高效HPBC电池技术的组件产品Hi-MO 6,并于2023年9月宣布“All in BC”,截至目前,其HPBC系列组件已在中国、欧洲、中东非、亚太、拉美等全球市场规模化签单出货;爱旭股份则于2022年将ABC组件推向市场,并于2024年开始大规模出货。
此后,行业头部企业也纷纷加快BC产品布局。2024年开始,协鑫集团、正泰新能、天合光能、一道新能等企业在多个行业展会中展示其BC组件;通威股份、晶澳科技、高景太阳能等厂商也于今年高调发布BC类产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布局BC电池技术的光伏企业已超过30家。在今年6月举办的SNEC光储展上,有超过20家企业展出了BC组件产品。
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到2025年底,BC产能将达到约83吉瓦,占比7.1%;产出约60吉瓦。
BC电池技术热度的持续攀升,也映射出近两年市场对其认可度的提高。在国内市场,多家央国企发布BC集采标段,成为BC电池技术路线打开国内集中式光伏电站市场的重要节点。据了解,自2024年下半年起,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大唐等多家央企陆续将BC电池技术设为独立标段。今年上半年,蒙能集团、大唐集团、中石油、南水北调集团等企业也将BC电池技术设为常设标段,目前该类项目总规模已突破2GW。
在海外市场,BC组件正凭借高效率、高收益、高安全等特性,加速渗透分布式市场,特别是以欧洲为代表的高价值市场。“欧洲户用市场对高功率、全黑、高可靠性的光伏组件有较高的要求,并愿意支付相应溢价。公司ABC部分版型的组件产品在欧洲户用市场售价可较同版型TOPCon产品高出约50%。”爱旭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的ABC组件产品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真正起量。在此之前,BC产品曾面临较大的市场质疑,客户采购谨慎。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验证后,市场接受度迅速提高。“预计2025年BC电池技术将在分布式市场中进一步放量,到2026年有望逐步扩展至集中式市场。”该负责人说道。
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预计,2027年至2028年,BC类产品在光伏市场中的占有率有望达到50%。
构建“技术壁垒+生态协作”模式
虽然发展迅速,但相较于TOPCon技术而言,BC技术产品仍然“小众”。多数头部企业虽已推出BC技术相关产品,但更多是为了展示其技术储备与研发实力,对于是否进行大规模量产普遍持谨慎观望态度。
“BC电池大有作为,不过,BC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BC电池并非那么容易。”沈文忠坦言。
BC电池是目前商业化晶体硅电池中工艺最复杂、结构设计难度最高的电池。虽然随着产能扩大和出货量增长,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但是在设备初始投资、银浆单位耗量等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根据机构测算,尽管隆基绿能、爱旭股份等企业通过无银化、设备国产化等手段将BC组件BOM成本(物料清单成本)降至与TOPCon持平,但电池环节仍存在0.03~0.08元/W的成本差距。
双面率较低的问题也受到行业关注。有业内人士表示,BC组件给行业的印象是效率非常高,但双面率偏低,更适合单面发电,部分项目因担心这会影响电站整体的发电量,而不敢选用BC组件。
不过,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BC电池组件的背面率与其他技术路线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解决双面率难题是BC路线打开集中式市场的核心抓手。”爱旭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爱旭股份于2023年发布双面率达70%±5%的ABC组件,在今年的SNEC光储展上,最新发布的ABC组件产品双面率更是达到80%±5%,已接近TOPCon水平,打破了行业对BC技术仅适合分布式市场的成见。
当前,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调整,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TOPCon的技术红利正在逐步收窄,能够把握BC电池技术机遇的企业,有望在下一轮产业格局重塑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沈文忠看来,产业协同是推动技术突破的基础,而适度超前的产业化布局则是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帝尔激光董事长李志刚认为,光伏本是需要长期发展的产业,若生态缺乏可持续支撑,发展将难以为继。在BC电池技术的推广中,行业尝试通过深度协作重构生态,思考如何保障技术红利的持续性,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约定在较长时间内对创新技术实施保护,不向第三方分享核心工艺,以此引导行业向有序竞争转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可以预见的是,光伏技术路线之争必将延续。无论发展何种技术路线,光伏产业永远都在追求“降本增效”,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引领行业走向未来。
【来源:中国电子报】